厦门家教网:应用发散性思维,增强英语学习兴趣


来源:厦门家教网 日期:2012-3-17
更多
摘 要: 本文以发散思维为理论基础,以新视野第四册“Hungry for Your Love”一课为例,探讨了在发散思维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和良好效果,以及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可行性。 
     
  一、发散性思维的定义和具体表现 
  (一)广义的发散性思维 
 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,“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”。发散性思维(divergent thinking),又称扩散性思维、辐射性思维、求异思维。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、途径和角度去设想,探求多种答案,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。 
  (二)发散性思维的特征 
  发散性思维让人充分发挥想象力,突破原有的知识圈,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,并通过知识、观念的重新组合,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、答案或方法。并且具有流畅性、多端性、灵活性、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。 
  二、在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中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 
  (一)传统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弊端 
  传统的语言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初级阶段要学好音标,学好语法,记忆一定量的词汇。这一方式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教师中心化,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。从小就开始的“哑巴英语”“填鸭式”教学必将成为学生以后学习英语的瓶颈,必然对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。在教学方法上,往往以单纯地要求学生背诵为主,形式单一,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能力,更无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。 
  (二)发散性思维对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有着推动作用 
  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,通过设问、质疑等方式,创设问题情景,采用启发式教学。它使学生通过形象和抽象思维,对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,重新排列组合,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的新形象,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,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。常用到的有如下几种活动:单词联想、标题竞猜、故事续尾等。 
  三、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模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 
  (一)发散性思维对情景教学的决定性引导作用 
  《新视野大学生英语》第四册有一篇名为“Hungry for Your Love”的课文,在开始正文的讲解前,我将“Child”和“Concentration Camp”分别写在黑板的两边,接着要求学生分别将与这两个词有关的英语词或词组写在它们周围,在“Child”的这个词周围写满了和儿童有关的形容词,例如“sunshine”“lovely”“candy”“be loved”等,在“Concentration Camp”的词组周围写满了与集中营相关的词汇,如“Nazi”“bloody”“hungry”“dark”“gloomy”等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,不停主动地在脑中搜索着以往的相关词,在对单词和读音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下,也为接下来的情景教学埋下了伏笔。 
  (二)情景教学在大学英语中所起的辅助作用 
  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身处集中营的环境,我将“Concentration Camp”擦掉,填写上“Child”,这样,“Child”就处在了“bloody”“hungry”和“dark”等词的中间,这样一来,学生能感受到文中作者所描绘的处境,让学生从课堂中仿佛置身于文中所描绘的集中营。与此同时,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渴求性越来越强烈,并且对所出现的新词汇主动去学习和掌握,这样,很自然地从传统的“填鸭式”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成“主动觅食”的发散思维教学环境。 
 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,也是大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力最强有力的动力。在情景教学的模式当中,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,有利于全面推进外语素质教育。在传统教学中,教师习惯于“传道授业解惑”,而在主张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当中,教师除了完成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外,应当结合教学任务,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,培养学生主动思考,并且允许学生犯错误,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创新。在这个角度上,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不能分开的。 
  四、结语 
  综上所述,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,但是我们并不能全部否定传统的教学理念,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改革,都必须建立在原有的传统教学基础上。我们要取其精华,剔其糟粕。脱离原有的基础的改革是不可能存在的。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,能激发他们的兴趣、开拓他们的思路,促使他们积极思维,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,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,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,不把学生对某一概念问题的理解限制在某一限定的范围,用多种方法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,从而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,为大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夯实基础。 
   
  参考文献: 
  [1]Towell,Richard & Roger Hawkins.Approaches to Second Language Acquisition.England:Longman Multilingual Matters Ltd.,1994. 
  [2]Larsen-Freeman,D.Techniques and Principles in Language Teaching(2nd ed.).Oxford:Oxford University Press,2000. 
  [3]Nunan David.Second Language Teaching and Learning.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01. 
  [4]吉尔福特.发散思维特征. 
  [5]杨连瑞主编.英语教学论.山东临沂师院.